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鸿儒论道

技术进步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

2023829日下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第203期鸿儒论道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赵忠先生进行了以“技术进步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为主题的讲座。上海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经济所所长、南通大学特聘教授左学金,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程远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宋弘副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他首先回顾了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变化。我国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劳动年龄人口一直是不断上升的,直到2010年六普,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与之相对应就是65岁以上人口比例在快速上升,从1953年4.1%上升到了2020年的13.5%。用学术界和国际上在探讨老龄化社会时常用的标准来看,65岁以上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了7%就是老龄化社会,14%是一个老龄社会,我国距老龄社会只有一步之遥。

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期,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了生育率下降,其中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计划生育政策。赵忠指出,已有的研究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统计上有显著影响,但大部分研究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只可以解释生育率下降的一小部分,生育率下降的大部分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例如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劳动力由农业生产活动向工业生产转移等。生育政策调整以后,会不会对整个人口结构发生影响?赵忠认为,基于日本、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与我国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或地区生育鼓励政策的实施结果,未来生育鼓励政策在我国的成效并不乐观。

人口结构在区域上的分布以及人口流动对不同地区城乡之间老龄化也带来了深刻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受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国人口流动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农村向城镇流动,二是内陆向沿海流动,三是人口流动是以劳动力为主进行经济性人口流动,整个人口流动的年龄段都是青壮年人口。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由城镇向农村转移,但内陆和农村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保可持续性方面,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制度体系相对不完善。

探讨人口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同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学术和政策议题。理论上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对就业既可能产生正面影响(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力效应),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某些工作岗位直接替代劳动者的替代效应)。赵忠团队分析了我国各地市机器人的变动对于就业的影响。基本结果是机器人总体呈现替代效应,而且替代性会逐渐增加,同时发现确实有生产力效应,体现在使用机器人的工业企业产值扩大了,带来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器人对制造业的冲击。赵忠强调,技术进步不是中性的,会偏向于一个特定人群,例如偏向特定岗位,这样会造成岗位和收入的变动,有可能增加岗位极化和收入极化。

赵忠指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有很多政策在讨论:一是企业岗位补贴,政府补贴受到技术冲击严重的低技能岗位来抵消影响;二是家庭收入补贴,以转移支付方式增加低技能家庭可支配收入;三是为了应对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例下降,为了使社保可持续,延迟退休的政策。延迟退休会削弱家庭储蓄动机,对传统的物质资本和自动化资本积累会产生负向影响,低技能劳动力边际产出和工资率因自动化资本投入的减少,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状况和收入分配格局得以改善。这三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起到作用,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程度会不一样。

左学金补充道,人口老龄化不但会影响供给侧,也会影响需求侧,而且对需求侧的影响可能更快、更激烈。比如我国原来的增长模式是大量出口、大量投资,但是国内消费在GDP中占的比例比较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模式使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随着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格局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些变化对出口与投资增长的冲击很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等城市建设投资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对于岗位补贴与收入补贴方案,从我国的现实来说,还有一种可能的办法,就是减少劳动的税费负担,尤其是社会保险费缴费的负担。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劳动收入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另外我国劳动所得的所得税负担也比较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所得的税费负担相对比较重而资本所得的税负相对较轻。所以如果为了增加劳动的收入,第一步是否考虑把劳动所得的税费负担降低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补助的问题。

宋弘指出,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下,零工经济和平台经济与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目前这两种工作模式都没有被包括在传统数据库中,事实上这两种经济模式占据的用工比例和就业人员非常大。新就业模式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能扮演怎样的作用,与技术进步如何结合也值得关注。

程远提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两种取向:一种取向,自动化的目标是用机器取代人(automation technology),另一种取向,自动化是提供“功能增进”(augmentation technology),用机器辅助人、提高人的能力。这两种自动化发展的取向,在2022年,引发学术界有关人类社会步入“图灵陷阱”的讨论。陷在“图灵陷阱”里,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将既包括“低端”的人,也包括“高端”的人,例如,画家、艺术家,绝大多数人将被机器取代,将被排除在生产、创造之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绝大多数人依附于一小部分人。他表示,人口老龄化驱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需要积极投资逆老龄化的技术(anti-aging technology),这类技术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巨大的交集。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有不同的技术取向,中国也需要谨慎地选择,发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避免社会走向“图灵陷阱”。

本次【鸿儒论道】由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博士主持。【鸿儒论道】由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主办,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提供学术支持,并获得华科资本、国富创新、淳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双周定期举行。论坛关注中国金融与宏观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致力于为学者、监管者和业界专家搭建跨界交流的平台,为中国经济和金融提供专业意见。


  • 【鸿儒论道报名】郭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探讨
  • 李步云法学奖
  • 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连接
  • 上海社会认知调查
  • SIFL年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