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与城乡土地改革
2023年6月7日下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第200期鸿儒论道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陶然教授解析中国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教授,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副院长于向东先生作为评议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讲座伊始,陶然教授简单回顾了近四十年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于1990年代后的“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他提出,首先把“模式”当成一个中性词,先“实然”地分析特定初始条件和关键历史事件的互动怎样诱发了特定的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仔细辨析各种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背后的结构性机制和偶然性因素。在回顾我国发展模式的变更历史过程中,他指出,国内、国际的逐底式竞争导致了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拥有了巨大竞争力,由此带来的贸易顺差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地方政府、国有银行和上游国企受益。
随后,陶然教授指出了中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现有城乡土地改革政策的局限。他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两个主要维度的不平衡——“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不平衡,尤其是以“完全市民化”为指标的“人口城市化”远慢于以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为表现形式的“土地城市化”。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调整,各级政府出台的改革措施更多是“对现有矛盾的被动反应”。例如,城乡户籍改革贯彻落实受阻,“三权分置”的土地改革造成农地低效利用,以及征收成片土地开发时公益用地面积要求过高等。
在讲座的最后,陶然教授提出了深化土地改革的诸多方向和政策建议。他呼吁从城市存量低效用地中挖潜一定比例的住宅用地,降低房市金融风险。针对农地征收难问题,陶然教授认为应补充采用“留用物业安置”的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除此之外,他更开创性地提出了“两个竞争加一个空间腾挪”的思路,设定更加市场化的统一拆补标准,旨在破除人口流入型城市更新的困局。
在讨论环节中,王桂新教授对陶然教授总结的中国发展模式表示认同,但他认为土地改革的未来应该是市场化。于向东先生肯定了陶然教授关于国际关系变化推动了国内资源再配置的观点,并对中国目前国有资产的权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本次【鸿儒论道】由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博士主持。【鸿儒论道】由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主办,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提供学术支持,并获得华科资本、国富创新、淳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双周定期举行。论坛关注中国金融与宏观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致力于为学者、监管者和业界专家搭建跨界交流的平台,为中国经济和金融提供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