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经济复苏:金融变局
5月5日下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20周年庆之鸿儒论道特别活动——“20年20人”邀请了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先生,进行了主题为“疫后经济复苏:金融变局”的讲座。
在讲座伊始,彭文生先生指出,当下的金融变局主要从美国、欧洲银行风险事件、银行危机和中国疫后的经济复苏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他表示,美欧银行危机发生的共同点在于货币环境的变化都是从极度宽松到急剧紧缩,而在政府应对危机方面,美国政府采用了政府担保和银行提供流动性贷款的方式,虽然在短期稳定了市场信心,但是从结果来看并没有避免后续风险的传播,这主要是由于信用紧缩和货币紧缩带来的影响,以及政府兜底导致的风险溢价降低和道德风险增加。在此基础上,彭文生先生强调,在这次欧美银行危机中,只有通过区分外生货币和内生货币并且维持其动态平衡,才能真正处理好通货膨胀与维持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关于中国疫情后经济复苏方面,彭文生先生表示,中美应对疫情在经济层面有不同的体现,其中,美国在疫情期间经济表现很强劲,失业率很低,但也带来了通胀问题,从而引起了现阶段的货币紧缩。相比较而言,我国经济在疫情放开后的几个月里,经济复苏比较强劲,其具体表现为,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2.1%,但是我国在经济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失业率比较高,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接近20%。其二,消费需求比较低,具体表现为我国目前的通胀率很低,在1%左右。第三,债务压力较大,这是由于我国在疫情期间不断增加贷款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所导致的,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当下的消费需求降低。
讲座的最后,当谈到疫情后经济复苏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思时,彭文生先生表示,目前主流宏观政策框架为通胀目标制+浮动汇率制,其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同时在这种制度框架下使得我国向全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而在回顾疫情宏观政策后,彭文生先生提出两点反思。第一,货币非中性,货币发多了不仅仅体现为通胀,还有资源错配、金融风险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第二,金融市场不是一直有效,曾经过度的金融化,所以现在需要去金融化。并且我国现阶段面临债务问题,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去金融化的一个载体。因此,彭文生先生认为,我国中长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去金融化、金融监管加强和财政作用增加,而全球趋势主要为从效率到安全、从金融到财政、从美元到多极货币体系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