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鸿儒论道

后疫时代:大趋势和新希望

在疫情放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趋势有许多不确定性,也有很多必然的趋势。为了将中国经济在疫情后何去何从更好的展现在大家面前,2023年4月10日(周一)下午14:30,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20周年庆之鸿儒论道特别活动——“20年20人”(第15场)邀请了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前瞻后疫时代的大趋势和新希望。

邵宇指出,从历史来看,每一次重大的疫情都会影响整个人类运行的轨迹。疫情三年,他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两个核心趋势,一是社会经济体内部将产生剧烈的分化,二是经济体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疫后社会经济体内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以及财富水平的人群之间将产生剧烈分化。面临剧烈的分化,一个经济体内部的价值取向调整变得至关重要,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他认为,任何一个决策者在看到如此剧烈的分化之后,价值取向大都会倾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一点也在我国的二十大报告里得到了印证。价值取向的调整可能会对一些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带来相应的一些政策调整。

另一方面,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邵宇指出,这种竞争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供应链竞争、二是技术竞争、三是货币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趋势之中,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型,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他指出,新发展格局包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五大支撑,这其中的两个支柱,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

邵宇表示,在人口达峰和碳达峰的双重约束下,城市化、科技与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两个重要增长点。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约为65%,预计在2030-2035年接近80%,后续将会明显放慢。若要形成更大的产能量级,还要依靠科技和产业,重点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生物基因遗传技术等。新的产业发展格局需要资本市场做支持,金融也要做相应的结构调整。他强调,在城市化高潮慢慢消退前的这10年左右时间,是非常关键的窗口时间。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周转时间,启动一次属于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的革命,从科技到产业到金融,前置是人才、教育,这样才能够叠加成足够量级的进程,这一进程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转型的核心部分。


  • 【鸿儒论道报名】前瞻2024
  • 李步云法学奖
  • 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连接
  • 上海社会认知调查
  • SIFL年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