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鸿儒论道

拜登上任后的中美关系

2021年1月20日,拜登正式就任美国第46任总统,美国新一轮政治周期开启,新一届美国政府将如何处理对华议题?中美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2月2日,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特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商务和经济学高级顾问兼主管甘思德(Scott Kennedy)教授做客鸿儒论道,探讨中美关系走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罗长远,应邀进行了评议。

对于中美关系恶化的原因,甘思德教授指出,从中方的角度,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包括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失望、对非民主国家有偏见、中国威胁论、特朗普一意孤行等等,但这些其实都不足以完全解释中美关系的恶化。而且,这些观点也蕴含前置条件,这些前提的共同点包括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和和平性、在中美关系恶化问题上中国是无罪的等等。但站在西方很多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认同上述这些观点的前提,随着中国经济国进民退的加剧,中国经济离其国际承诺越来越远,中国外交政策、国内政治环境相应的变化,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科技发展方面的问题,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加剧。

甘思德教授基于自身对中国经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长期研究,认为中美关系的恶化,双方都有责任,中方加入世贸组织的确做出了很多让步,但其对国际社会的承诺确实没做到位,引发道德风险,而反观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在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战、新冠疫情、美国大选等冲击下,已经慢慢丧失吸引力。随着两国政治经济的各自发展,中美陷入脱钩、中方自力更生的恶性循环,很难解开。

随着拜登新政府的上台,甘思德教授认为在厘清特朗普的遗留摊子后,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其实有着非常灵活的操作空间。在综合分析对华目标、对华策略后,甘思德教授指出,拜登政府会重拾“竞争”框架,对特朗普的一些政策做调整而不是完全抛弃,在气候变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施行多边主义战略,既合作又遏制,但同时也在少部分领域与中国开展双边对话,缓和摩擦。

当然,中方对拜登新政府也会做出相应调整,甘思德教授提供了他的一些想法,认为中方总体和拜登新政府是鼓励合作的,尤其是在关税、环保、新冠等方面要加强合作,恢复中美对话,但与此同时,中方也会进一步推进多边主义战略,把美国孤立化,而对于自身的核心利益问题,中方会采取强硬态度坚守底线。不过,具体的中美关系走向框架,还是要随时关注中美政治对话进行调整。

王勇教授从全球化造成的国家差异、中美政治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差异、国际地位差异等多个方面补充了中美关系恶化的原因,指出美国的“例外主义”思维根深蒂固,实践中却对小国的民主民生改变无能为力,而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涉外民调机构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王勇教授进一步指出,拜登总统上任后,中美关系有了一个重置机会,但总体上中美关系未来依然是高度不确定的,合作与竞争都有可能,未来2-4年暂时持谨慎乐观看法。

罗长远教授从收入不平等角度切入谈中美关系,指出不同国家在看到全球化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时,选择了不同的政策,很多国家不把精力放到解决国内矛盾上,反而从外部寻找“靶子”。罗长远教授指出,中国在扶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在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展,国内外智库应该就这些方面做更多的观察和交流,为寻找中美利益契合点、缓和未来中美关系而努力。

朱海斌博士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由人民币汇率切入看拜登上任前后市场对中美关系的预期,他指出,短期内,中美关系属于自动导航模式,基本会保持现状,但中期来看,中美关系并未出现根本转变,美国两党的对华负面情绪没有质的区别。朱海斌博士认为,在拜登政府处理完国内一些紧急事务后,未来6-12个月后中美会进入新一轮接触和谈判,确实应该会在气候、防疫等问题上加强合作,但在意识形态等领域,中美关系可能会最先出现恶化,双方认为这些是各自的底线,谈判空间非常小。


  • 【鸿儒论道报名】郭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探讨
  • 李步云法学奖
  • 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连接
  • 上海社会认知调查
  • SIFL年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