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网贷平台的异化与治理
拼多多是社交电商,借贷宝是社交金融,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我分享的题目是《网贷平台的异化与治理》。网贷行业有个大问题,名不正言不顺,作为行业里面少数言行一致的企业,我们承受的监管压力也很大。
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是做什么的。问一下在座各位,有没有别人向你们借过钱?有没有别人借你的钱不还的?熟人之间的借贷很常见。我们知道,借贷有很多痛点:自己需要借钱的话,可能不好意思一个一个向朋友开口;作为出借一方,不好意思收取利息,万一他不还我钱,我去告他还没证据。我们借贷宝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有两种交易模式:上次表弟找我借钱,我说可以,我用借贷宝转给你,他只要领这笔钱,就自动和我签了借款协议,借贷交易的证据链是非常过硬的。还有一种模式,我要借钱,但是我不知道谁会借给我,我就把要借的金额、期限、利率发到平台上。我的熟人如果看到,可以匿名借给我。
借款人到期了不还钱怎么办呢?一方面,我们先会很温柔地提醒,再不还就电话催收,再不还我们就给欠债者的联系人群发短信,这个短信是非常文明的,就说某某某借了熟人的钱不还,你们跟他打交道的时候小心一点。如果他还不还,我们会把违约记录同步到一些征信机构,而且会加入行业黑名单。如果他还不还,我们就给出借人全套证据,方便诉讼。如果借款人是恶意欺诈借款,我们就协助出借人把他刑事立案。
介绍一些行业背景。中国的法律规定,所有的网贷平台都应该是信息中介,不是信用中介。我们借贷宝就是信息中介,交易是用户与用户之间自发的,平台并不过多介入。可是,我们并不是网贷行业主流。大多数网贷平台,本质是信用中介。在借贷宝上,出借人出借给借款人,是因为相信借款人,而不是相信平台。但是,在绝大部分网贷平台上,出借人拿到债权列表,显示通过平台借给了这些借款人,但是出借人并不了解、信任这些借款人。出借人之所以敢出借,是因为平台或明或暗有刚性兑付的承诺。
刚性兑付是怎样操作的呢?
最开始的模式是居间人,以公司或者高管的名义把钱借出去、借进来,这个毫无疑问是不合规的,风险极大。第二种方式是担保,我平台不直接出面,但是通过关联方出面担保。但是,担保公司是要赚钱的,平台付出的担保费肯定少于拿回的赔付金,所以这是不划算的。肥水不流外人田,风险准备金模式应运而生。
比如说我是借款人,在平台上借进来一万,拿到手的并不是一万。首先平台要扣一千的服务费,再扣一千的风险准备金,这样到手是八千,但是我签的协议本金是一万,到期还要付12%的利息,最终到期要付11200元,但是我到手只有8000元,实际利率是40%。这里的数字只是举例,实际上年化利率40%已经是非常良心的利率了。
中国有一个特色叫法不责众。大多数网贷平台都是信用中介,监管政策必须考虑现实,参照监管银行的办法监管信用中介,这让实质上是信息中介的借贷宝承受非常大的压力。
网贷平台治理的目标是什么?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实体经济大家都在服务,无论是促进消费,促进生产,促进经营,都有的。最重要的一点,要防范系统性风险。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防范风险是两回事。反过来讲,只有释放风险,才有可能防范系统性风险。
站在监管部门角度,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平台上有借款人逾期以后,导致出借人拿不到钱,引发群体性事件。民间借贷每天都有交易,每天都有逾期,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旦集中到平台上,就有很多问题,大家一听说哪个网贷平台出现了逾期,就是灭顶之灾。一般的信用中介的网贷平台出现逾期的话,平台就离死不远了。但是,借贷宝每天都有逾期,但是我们还活的挺好的。
我们首先要达成的共识是,治理网贷平台,要防范的是系统性风险,而不是风险。风险要释放出来,在借贷宝上,风险是分散的、逐渐释放的,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是网贷行业内幕。大家看,就我刚才举的例子,一个用户借一万元,到手八千元,然后到时候还11200元。借款人只关心到手八千元,到期要还11200元。出借人只关心,出借一万块钱,到时候收回11200元。利率太低,出借人不愿意出借。利率太高,借款人不愿意借款。利率是市场决定的。中间那两千元怎么分配呢?可以做服务费,也可做风险准备金。平台更倾向于做什么呢?肯定是服务费。因为服务费是平台名正言顺的收入。风险准备金是留来覆盖以后可能产生的坏帐的。平台倾向于把风险准备金留到刚刚够。留太多的话,服务费收不到,怎么给员工发工资,怎么做广告,怎么扩大规模呢?一家具有中等节操的平台,会让风险准备金恰好能够覆盖坏账。
假设平台放了一百笔贷款,只留了十万元准备金,只要出现9笔坏账,就能吃光了。假如平台坏账率不是9%,而是20%,怎么办?这时候出现了很大的亏空。平台有两种方法,一是平台用股东的钱来赔,当然这是非常有良心的做法,这个我没见过,有没有不知道。第二种方式是,做大规模。不是出现亏空了嘛,那么今年再发两百万甚至三百万贷款,先把对应的二十万、三十万风险准备金收进来,不断地用今年新收的风险准备金填去年的坏账。只要能保证每年有很高增长率,体系就是可以运转的。
还有一个方式叫做击鼓传花。平台去年的贷款到期了,形成了坏账,怎么办?新的理财用户进来,把坏账以名义价格匹配给他们。只要有新的用户进来接盘,这个体系也能玩得下去。
对一般的平台来讲,平时是不会出事的,但是一出事就会出大事,而借贷宝这样的平台是每天都会出事,但是出的都是小事,逾期从来都不是新鲜事。
如果你们去问一般的网贷平台负责人,说你们到底是信用中介还是信息中介,他们一定说不清楚。如果你以学者的身份问他,他会说我们是信息中介,法律是这么规定的嘛。如果你以用户的身份问他,他的说法又不一样了。
假设有人在一个平台借了一千远,到时候需要还1100远,假设这1100元由还变为不还,那么谁将承受1100元的损失呢?因为它量很小,不足以改变整个平台规则。那总归要有人承担这个损失。对应的这个出借人是不会承受这个损失的,因为有风险准备金。对应的出借人都不承担损失,那没有借钱给他的人更不会。受损的是谁呢?就是平台。如果平台发现今年计提的服务费太少了,而风险准备金太多,明年就会想办法留更多的服务费,把风险准备金降低。所以归根到底是平台来承担这个损失,平台也最着急,别人都不着急。所以,这些平台说自己是信息中介,其实言行不一。
问题来了,因为大部分网贷平台实际上是信用中介,监管部门几乎就是按照监管银行那套规则来监管网贷平台。银行需要满足很多要求,比如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拨备率,还有一堆细则需要遵守……网贷平台不能这样。我当时在想,网贷平台不是信息中介吗?为什么按这套方式来监管呢?
我的建议是,既然一般网贷平台实质上就是信用中介,监管部门不妨这么做:要么采用最严监管措施,让出借人承担风险,借款人如果逾期,出借人就拿不到钱,什么时候还钱什么时候拿钱,这样才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还有一种方式,如果平台非要刚性兑付,那么请对接机构或者合格投资人,他们有能力承担风险,别忽悠散户。最后一种方式,干脆把银行牌照发给他们,让实质上是信用中介的平台去开银行,按照监管银行的方法监管他们。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同时,对于借贷宝这样的信息中介,最好减负、松绑。用户跟熟人发生借贷,在平台打一张电子借条,没必要管太细。
其实,大的风险发生在理财端,而不是贷款端。我看美国监管机构,说不得放贷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我就笑了,平台会说“我也不想的”。平台贷款出问题,风险会收敛,因为他会没钱可放。但是,理财端的风险是发散的。只要平台没有集资,我建议要松绑。
我之前发生一笔交易:五姨开旅馆要借五万块钱,她没有公积金,没有社保,没有车,没有房。我相信的是,这个人是我五姨,我把钱借给她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要让用户和平台审查这么多的事情。在借贷宝上借一万块钱、一个月,平台只收2块5毛钱的交易服务费,所以让平台承担这么重的审查义务,是很难的,会让很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金融弱势群体享受不到服务。
最后再提几点,我建议小额贷款可以把利率放开一些,催收已经叫逾期代换管理了,不妨多些理解,最后一个征信,希望尽快形成行业标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