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学金:满足人民基本需要,提升长期发展潜力
我今天讲美好生活,因为十九大做了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看来,美好生活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雪中送炭的需要,第二部分是锦上添花的需要。我认为满足雪中送炭的需要可能更需要通过政府来配置资源,当然市场也可以起重要的作用,但是满足锦上添花应该留给市场去做。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下一步需要贯彻落实。
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要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着手。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的就业机会、公平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基本需要。现在基本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还有比较突出的矛盾。但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刚刚彭学长说到,效率和公平是可以兼顾的,我认为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还可以增强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潜力,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
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我们大量地投硬件(“铁公基”),城市房地产、面子工程,目前这些投资的回报率已经很低了。我们的钱能不能投到其他领域?一个需要投资的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目前我国人力资本的投入还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6000万留守儿童,3000万流动儿童,目前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亏欠的。最近有一个报告,Scott Rozelle对中国做了多年的经济研究,他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认为中国农村儿童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的未来。他举了一个例子,发达国家3/4的劳动力至少是高中毕业。但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我国是其中的一员),平均3个劳动力当中有一个是高中生。但是在中等收入国家里,中国的人力资本是最低的,如果用高中生的比例来算,中国只有1/4。但是中国的1/4高中生的分布是不平均的。中国城镇的高中毕业生是93%,比美国高一个百分点,但是农村63%的孩子没有上高中。如果与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相比,当时的韩国比今天的中国要落后,但他们几乎所有的农村孩子都上了高中。如果从人力资本来考虑,我们是有亏欠的。
当然我们可以说Rozelle的数据不精确,我也承认可能不精确,但是他的基本结论是成立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国要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要增强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要推动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所以我建议,把我国的9年制义务教育延长到12年。现在高中教育在城镇地区基本上是免费的,但是农村的孩子上高中比较困难。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提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但是应该更进一步,在全国全部城乡地区实施12年义务教育或免费教育。如果要和美国比创新,首先要与美国比教育,二战后美国就实施了12年义务教育,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只占4%左右,而且大量投在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比较少。建议我国在未来几年内,首先把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我国地区差距非常大,地区财政收入差距也非常大,现在把义务教育的责任放到县级政府,对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化程度的提高不利。建议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投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能不能中央财政向中国每一个孩子提供同等的生均收入,提供一半的经费,还有一由地方政府去配套,这样可以打大提高教育投入的均等化的程度。现在小学集中办学带来人口稀疏地区孩子上学难和辍学率提高的问题,能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允许比较分散的办学。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国家花了不少钱,需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减少对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的限制。
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现在劳动力的稀缺性增加,劳动力成本在增加,但是劳动力市场的效率还比较低。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的流动还是有很多限制。包括空间流动还有社会流动的限制。很多年轻人可能有潜力,但是缺少机会。现在一线工人的雇佣短期化。劳动合同法的出发点是要保护劳动者,增加长期雇佣。立法者采取的办法就是增加企业解雇工人的难度。保护劳动者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允许劳动力比较自由的流动,允许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来辞退工人,有一定的弹性,但是要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大,或者说比较小,这样一种思路更加符合我们中国的现实。
这里就是中国“中庸之道”的传统哲学,劳动力市场是要在灵活和保障之间做出一个平衡,这也是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来的,叫Flexicurity,在弹性和保障之间做一个适当平衡。所以接下来修改劳动合同法,还是要把握好灵活有保障的原则。很多问题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不能指望把劳动力市场的问题通过一个劳动合同法来全部解决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是有不少问题。如基本养老保障有很多问题,一个问题是债务问题,隐性债务非常巨大。另外还有覆盖率低、碎片化、以及地区之间养老金财务失衡的问题。根据郑秉文主编的养老金报告,2015年全国当期缴费扣除当期支出以后的亏损已经达到2800亿,比2014年几乎涨了一倍,在全国31个省中,只有7个省是有盈余的,剩下的24个省是亏损的。有盈余6个省的就是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福建、西藏,除了西藏都是沿海劳动力流入的地区,其中广东一家结余就是800亿。亏损的有21家,其中最大的6家就是辽宁、黑龙江、河北、湖北、四川、吉林,每家的亏损都是240亿元以上,其中辽宁一家就将近700亿,所以要振兴东北我第一个建议是养老金全国统筹,否则企业负担太重,难以发展。
这个亏损是不是辽宁的问题呢?实际上过去几十年辽宁的生育率低确实低,人口结构比全国平均更老一些。但是更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力流动带来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的不平衡。19大报告一再一次提出要尽快实现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全国统筹已经说了多年,但是实际进缓慢,这里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以及地方之间的博弈,做起来难度较大。
我们看赡养率,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是在60-70%,也就是说10个在职工人要负担6到7个退休人员。相比之下,广东是10个负担一个。如果东三省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中央每年需要补贴。
还有一个问题是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有5000多万,他们今后养老会面临问题。他们会有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是这个养老金非常不充分。根据北大赵耀辉教授主持的CHARLS调查,如果把城镇企业的基本养老金看成是100,机关事业单位是140—150,城镇居民有50,但是农村居民仅有4.6。未来的农村老年人和容易陷入贫困。所以我们建议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把它提升为非缴费型的零支柱养老金。
第一支柱养老金一定要全国统筹,全国统筹的前提要降低缴费率,可以扩大覆盖率,扩大覆盖率可以改进我们养老金所谓的制度赡养比。
医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全部包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包的太少,特别是农村还是有困难。我们的建议能不能把一、二级医院办成真正的廉价医院,三级医院各类医保购买服务,交钱多报销多。目前政府财政完全有能力向一二级医院提供经费的主要来源。现在我国的医疗费用已经达到GDP的6%,已经超过香港、新加坡。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是基本生活的需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应该是政府着力做的事情。谢谢大家。